Search

解封後的倫敦下午,在東北邊一間百年歷史的獨立電影院,外頭排著長長人龍等著入場,這是「英國北歐臺灣影展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解封後的倫敦下午,在東北邊一間百年歷史的獨立電影院,外頭排著長長人龍等著入場,這是「英國北歐臺灣影展」在疫情後的第一場實體放映,去年首屆從冰島出發,今年則來到倫敦。

然而,誰也沒想到真正困難的,不是如何吸引英國人買票入場,而是活動被疫情全盤打亂,影展在今年三月邀請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赴英分享後,原訂九月舉辦的下半場直到年末才真正實現。經歷封城一個月後,電影產業更加如臨大敵,這次協助聯繫的在地記者,也因疫情為由婉拒出席,曾幾何時在戲院看場電影,是件如此難得的大事。

「Cinema won’t die!」這是影展策展人陳繪彌(Aephie)下台後,和我講的第一句話。我和她在英國認識,眼中的她總是充滿活力,似有許多故事想訴說。她住在倫敦已十多年了,但對台灣卻還是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連結,甚至她別具特色的英文名字,也是從原住民名字中擷取而成的。

事實上,從小在國外長大的她,一直到長大回到台灣後,才認識到自己的過去。我想著,「家鄉」這個詞,應該是個複數,有暫留的家,有住久的家,有想回的家,也有自己從未發現,但早已生根的家。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初衷,才有了英國北歐臺灣影展——與其花錢贊助、爭取附著在其他影展的「台灣單元」,不如自己好好講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。

不過,要在英國舉辦專門放映台灣電影的影展並不容易,因為缺乏各國片子的多元性,較難申請到英國官方機構的補助,台灣駐外機關的金援也可能時有時無,財務上首先便面臨挑戰。此外,影展要放映什麼樣的片?每年片單具有何種概念與邏輯性,又該怎麼吸引那些對於台灣全然陌生的英國觀眾?種種都是一個異文化影展會遇上的思考題。

❖ 鳴人堂 全文:我在英國,看台灣電影——解封後的「英國北歐臺灣影展」
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120973/5084823

#TaiwanFilmFestival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寫字的人,表演的人。 來自臺灣,現居倫敦。 Writer / Performer Taiwanese based in London.
View all posts